脑卒中
脑卒中是脑血管意外中的一大类疾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亦高,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国每年发生的脑卒中发病率达125~180/10万,其中10%为45岁以下的中青年患者,随着诊疗手段的不断提高,死亡率下降,但卒中后的致残率却增加了约有450万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脑卒中后,步行能力是患者最迫切希望恢复的功能之一,因此,选择一种行之有效的康复训练对步行能力的恢复至关重要。
1步行训练介入的时机——早期介入
步行能力康复是偏瘫患者独立生活的步骤之一,对每个卒中患者来说,重新恢复独立步行是他们最大的愿望和期待,但步行功能的恢复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是步行训练时机的选择,对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有着重要影响。
传统的步行训练需满足以下3个条件(1、患肢承重3/4以上体重;2、站立平衡>3;3、患肢可主动屈伸髋、屈伸膝、踝关节可背屈)方可进行。但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当偏瘫患者满足这三个条件后再开始步行训练时,患者却因“确实或找不到步行的感觉”,反而“不会走路”了。根据徐文玉等人的研究发现,肌张力恢复正常的偏瘫患者,尽早开始科学的步行训练能有效提高步行能力、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尤其远期康复疗效更显著;因此,早期介入步行训练是一种较为实用、且具有较高临床价值的方法。
2不同上下楼梯方式对比
传统训练方法“健侧上,患侧下”
皮绍文等人研究对比了两种上下楼梯方法的效果,结果显示,采用“患侧上、健侧下,然后交替上下”的方法训练后,其运动功能和能力优于传统的“健侧上,患侧下”的患者。
许多治疗师都是采用传统的“健侧上,患侧下”的康复方式训练患者上下楼梯。传统的训练方法虽然较为安全,且在短期内就可以完成安全的上下楼梯,但其主要侧重于日常生活活动的完成,而非运动功能训练,常可见到一些异常模式的出现。
“患侧上、健侧下,然后交替上下”的方法虽然相对难一些,训练时间长,训练时常需要治疗师帮助其保持平衡或助其迈上台阶等。但其上下楼梯速度、功能性运动能力均优于传统方法,且对膝关节稳定有积极影响,并有助于步行训练,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值得推荐。
3任务导向性训练方法
以任务为导向的步行训练是根据患者个体能力和训练目标,设计具体任务的功能性动作,通过引导患者完成这些任务,提高运动控制和优化运动技巧的训练方法。
吴耀敏等人的研究发现,在传统常规的治疗方法基础上,增加30min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内容包括从不同高度椅子完成坐站增加下肢伸展肌群力量;前、后、侧方跨越不同高度障碍物;在不同楼梯高度和边缘以及不同的斜坡角度及光滑度进行上下楼梯及斜坡的训练等),可以有效提高偏瘫患者下肢肢体运动控制能力,改善下肢综合能力。
任务导向性训练方法能够使患者将下肢力量训练与运动控制整合到有意义的任务导向性训练中,在提高步行能力的同时,其学会的动作可以直接用于日常生活中去,可直接受益;另外,训练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患者的任务训练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训练目标,随着控制能力的提高,不断增加其难度,复杂性,患者因能不断完成任务而充满信心,极大的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卒中患者来说,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使用智能阶坡进行早期步行训练,上下楼梯方式选择“患侧上、健侧下,然后交替上下”的方法,采用循序渐进的任务导向性训练方式进行步行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段青松.脑卒中后患者步行能力训练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5):28-29.
[2]徐文玉,丁泉涌,苏玉萍,刘新,王海燕,林巧茂.步行训练的时机选择对偏瘫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01):64-66.
[3]谢祥,展妍,杨金狄,孙国柱.步行训练的时机选择对偏瘫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30):58-59.
[4]皮绍文,尹萍.偏瘫患者上下楼梯训练方法比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04):43-44.
[5]吴耀敏,沈杰,王古月,陈欣.下肢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颈腰痛杂志,2017,38(05):494-495.
[6]肖泽霓,朱玉真.步行训练原则和使用平行杠步行训练[j].现代康复,2000(07):968-970.
尊龙z6官网的版权所有 © 2022 广州人来康复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www.retlife.cn all rights reserved